1月衝高回落消費台北縣信貸“半壁江山”難續來源: 信貸 發佈時間:2010/2/26 下午 04:55:29
延續去年以來的高速增長,個人消費性貸款(主體按揭房貸)在1月慣性衝高。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,1月個人消費性貸款新增超過3200億,破單月新增記錄。
延續去年以來的高速增長,個人消費性貸款(主體按揭房貸)在1月慣性衝高。記者獲得的數據顯示,1月個人消費性貸款新增超過3200億,破單月新增記錄。 房價居高不下,調控正在加強,房貸再遭冷水。 2009年下半年以來,按揭貸款為主的個人消費性貸款就佔據了每月新增規模的半數以上,特別是最後一個季度,新增台北縣信貸不超過1萬億的情況下,個人消費台北縣信貸就達到6000億元。隨著銀行台北縣信貸額度的緊張和個貸審批速度的放緩,2月份以來,記者從多家銀行了解的情況來看,消費台北縣信貸“半壁江山”的禮遇或難持續。 衝高回落 2009年四個季度,個人消費性貸款分別增加2027億、4479億、5306和6000多億,在最高峰的四季度,單月的最高規模也是在2000多億規模,如12月份,在不足3000億的台北縣信貸新增中,個人消費性貸款就增加了2056億。 不過,2010年1月份,這個數據再創新高,達到3212億,幾乎比肩2008年低迷時期全年的消費台北縣信貸規模。 不過,隨著1月下旬以來的規模調控,高增長已難持續。 上海一家股份制銀行的個貸負責人告訴記者,去年商業銀行敢於投放個貸,是因為房價走勢和房地產成交量都是向上趨勢,但從今年的情況來看,1月份的數據是滯後的,房貸反映的是去年年底的成交量,而真正1、2月份的成交量都在萎縮,市場觀望氣氛濃厚。 “1月份開始時是延續了4:3:2:1的既有投放節奏,而現在是改為3:3:3:1,1月份的規模較難持續。”廣東億達按揭公司的副總監黃倩如認為,在系列調控政策下,多數銀行已經收緊房貸。目前廣州市場上,由於“改善性住房”的求證比較困難,個人在申請購買第二套“改善性住房”時,銀行都比較謹慎,首付都必須四成,利率也多執行基准或上浮。 黃倩如介紹,對於“首次購房證明”規定則仍有分歧。按照財政部2008年11月的相關規定,首次購買90平方米以下住房的,契稅由此前的2%下調到1%。不過目前多數銀行放貸的標準仍然是各家的信用打分標準,或者央行的個人信用報告,並不是全部採納各地房管局的“首次購房證明”。 “首次購房證明標準的劣勢是各地房管局並非聯網,很容易出現漏洞,但如果是個人信用記錄,則一些非貸款買房的記錄可能反映不出來。”黃倩如認為。 如此一來,如果按照監管部門要求,不能出具“首次購房證明”,就算是第二套房,不享受契稅優惠,無疑增加了二套放貸的貸款成本。 前述個貸負責人告訴記者,該分行2、3月份的規模現在都已經計劃好了,包括個貸,2月份的情況已經明顯回落,該分行全年個貸絕對額會保持增長,但投放壓力預期會比較大。 上海銀監局局長閻慶民2月25日告訴記者,房價是銀行房貸的風向標,引導房貸合理髮展,控制房價的過快增長才是要義。這其中除了銀行一方面因素外,國土資源部還需要控制地價,建設部則需要管控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資質。 他透露目前上海銀監局的房貸壓力測試頻率已經從之前的每年測試,提高到每個季度測試。 份額優惠難續 值得注意的是,2010年1月個人消費性貸款的絕對規模創新高外,在各家銀行的相對投放策略裡面,房貸等消費台北縣信貸的佔比也比較高。 如工行(601398,股吧)1月份1100多億的貸款新增中,中長期個人消費台北縣信貸達到了540億,整體消費台北縣信貸規模占到50%,招行(600036,股吧)、交行的情況也類似,民生銀行(600016,股吧)雖然是投放在了個貸方面,但側重的是個人經營性貸款。 這種情況從去年下半年來就在持續,2009年1季度4.58萬億的台北縣信貸新增中,個人消費性貸款只有2000多億,但到二季度2.79萬億規模中,消費台北縣信貸就接近4500億,而三、四季度1.4萬億和1萬億的規模中,消費台北縣信貸分別達到了5000億和6000億的規模,下半年來幾乎成了按揭貸款投放的主戰場。 記者了解到,除了對於2010年2月份後消費台北縣信貸的單月整體規模已有回落預期,目前多家受訪銀行人士也表示,按揭房貸的佔比也將不大可能繼續提高。 他認為,銀行房貸與房價和成交量緊密相關,去年的房貸天量是由當時的成交活躍推動的,如果目前市場觀望情緒持續,今年的房貸無論整體規模和占比都不樂觀。 另外,記者了解到,今年由於部分銀行的資本金緊張,為了保證公司業務和大項目的投放,部分銀行在1月份和2月份還持續出現了收縮個貸的情況,個貸同比還出現了負增長。 “這主要看各家銀行的投放策略,而且需要注意的是,今年銀行的投放導向是小企業貸款而非房貸,這會影響部分銀行的房貸規模。”前述個貸負責人表示。 閻慶民表示,目前按揭房貸的高速增長主要表現為在新增中的佔比較大,不過從餘額的佔比來說,目前各家銀行的佔比都還較小,而且各家銀行房地產相關貸款都有一個比例的相對控制,監管層也會密切注意此類現象。 |